从"印刷之城”到"创新高地”:温州大学团队以导电油墨技术激活龙港传统产业新动能

2025-06-02 16:02:08 来源:   

在“中国印刷之城”温州龙港,温州大学“印领未来”团队以高导电油墨技术为核心,推动传统印刷业向智能标签产业升级,破解国产导电材料“两低一高”(低导电率、低良率、高成本)难题,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科技动力。

技术攻坚:突破“卡脖子”瓶颈

我国导电油墨市场长期被美日企业垄断,高端银浆价格高达8000元/千克,而国产产品电导率普遍不足10S/m。2023年,温州大学团队深入调研发现,传统蚀刻工艺产生90%的重金属废水,且电子标签成本占物流企业运营成本超20%。基于技术反哺家乡的目标,团队历经四代技术迭代,开发出“慧墨”导电铜浆,导电率达7.20×10S/m,同时实现“零蚀刻污染”生产,在中试阶段,朱海艳、叶斌等成员主导50-100kg级产线调试,针对印刷精度和良率等指标反复优化,累计测试样品超50万枚。其相关成果获《Small》等顶刊收录,并获温州市政府专项支持。

△ 成品展示

产业联动:产学研协同的“温州样本”

项目以“技术+场景+资本”为驱动,已与星谷光电达成20万项目意向合作。在智能物流领域,基于“慧墨”的超高频RFID标签可大幅降低成本,推动货物盘点效率进一步提升;在绿色包装领域,纸质基材直接印刷技术可减少大量碳排,替代传统PVC标签;医疗场景中,联合三甲医院开发的柔性监测贴片,展现出在可穿戴医疗设备中的广阔前景。未来,项目团队将深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,持续开拓市场领域。

人才培育:打造硬科技创业人才梯队

团队集结材料科学、电子工程等跨专业学生,形成“低年级创新活力注入、高年级技术攻坚”的人才梯队。核心成员朱海艳、刘宇熙等学生骨干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,累计申请专利8项,发表SCI论文多篇。此外,团队拟与地方专业院校探索合作,推动柔性电子领域人才培育。

△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数据测算

未来展望: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绿色转型路径

据测算,项目全面达产后单吨油墨可减少1.5吨碳排放,带动印刷企业利润率提升15%-20%。团队规划在2030年前建设万吨级生产基地,使电子标签成本显著降低,推动物联网设备的应用进一步拓展。项目总负责人朱海艳表示,团队希望推动龙港柔性电子产业发展,促进印刷电子领域升级。

从传统印刷到智能标签,温州大学团队以创新链激活产业链,形成“高校智力+产业资本+政策扶持”的协同发展模式。随着RFID标签强制粘贴政策落地,这一实践有望成为全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典型范例,为全球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


下一篇:

小罐茶高香无糖茶上市,开启中国茶潮饮新时代

上一篇:

全国科技工作者日:走近研发团队 解码公共场所饮水安全的"安吉尔方案”

打赏